在 PLC 控制中,自锁(Self-locking) 是指当启动信号(如按钮按下)消失后,被控对象(如接触器、电磁阀)仍能保持工作状态的逻辑,核心是通过输出信号自身的常开触点 “反馈锁定” 回路,实现 “启动 - 保持 - 停止” 的控制效果。自锁是工业控制中最基础的逻辑之一(如电机持续运行、指示灯常亮等场景),以下从自锁原理、实现方式、典型案例、注意事项四个方面详细介绍。
一、自锁的核心原理
传统继电器电路中,自锁通过接触器的辅助常开触点实现:启动按钮按下→接触器线圈得电→辅助常开触点闭合→松开启动按钮后,辅助触点替代按钮维持线圈得电。PLC 中自锁的逻辑完全一致,只是用输出继电器(如 Y0)的常开触点替代物理辅助触点,通过程序构建 “自我反馈” 的回路,具体原理如下:
二、PLC 中实现自锁的基本方式(以梯形图为例)
梯形图是模拟继电器电路的直观方式,自锁的核心是 “启动信号与输出常开触点并联”,串联停止信号(常闭)构成回路。以下以三菱 FX 系列 PLC 为例,介绍最基础的实现方式。
1. 基础自锁电路(按钮控制)
控制需求:按下启动按钮(X0,常开),输出 Y0(如接触器)得电并保持;按下停止按钮(X1,常闭),Y0 失电。
I/O 分配:
梯形图程序:
ladder
X0(启动) Y0(自锁触点) X1(停止) Y0(输出线圈) | | |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( )
逻辑解析:
2. 带条件的自锁(增加保护逻辑)
实际应用中,自锁常需结合保护信号(如急停、过载),确保异常时能强制解除自锁。
控制需求:在基础自锁功能上,增加急停开关(X2,常闭)和过载保护(X3,常闭),当 X2 或 X3 断开时,Y0 立即失电。
梯形图程序:
ladder
X0 Y0 X1(停止) X2(急停) X3(过载) Y0 | | | | |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()
逻辑解析:
3. 用中间继电器(M)实现间接自锁
当控制逻辑复杂时(如多信号触发同一输出),可先用中间继电器(M)实现自锁,再通过 M 控制输出(Y),提高程序可读性。
控制需求:启动信号有两个(X0 和 X4,均可单独启动),停止信号为 X1,通过中间继电器 M0 自锁,再由 M0 控制 Y0。
梯形图程序:
ladder
// 中间继电器M0的自锁回路(多启动信号) X0 X4 M0 X1 M0 | | | |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() // 输出Y0由M0控制 M0 Y0 | | ------()
逻辑解析:
三、自锁的时序图与状态表
为更直观理解自锁过程,以基础自锁电路为例,用时序图和状态表说明各信号的变化:
时序图(横轴为时间):
plaintext
X0(启动):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──── (按下→松开) └─────┘ Y0(输出):────┐ ┌──── (得电→保持→失电) 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 X1(停止):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 (未按→按下) └─────
状态表(ON=1,OFF=0):
| 时间阶段 | X0(启动) | X1(停止) | Y0(输出) | Y0 触点状态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初始状态 | 0 | 1 | 0 | 0(断开) |
| 按下 X0 | 1 | 1 | 1 | 1(闭合) |
| 松开 X0 | 0 | 1 | 1 | 1(闭合) |
| 按下 X1 | 0 | 0 | 0 | 0(断开) |
四、自锁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
五、自锁的扩展应用
总结
PLC 中实现自锁的核心是 **“输出线圈的常开触点与启动信号并联”**,形成自我维持的回路。实际编程时需注意:
自锁是 PLC 控制的基础,掌握后可扩展到更复杂的逻辑(如互锁、顺序控制),是工业自动化入门的核心技能。

